傲上矜下 : 矜:自夸。对上对下都自傲自大。傲世轻物 : 傲世:傲视当世;物:他人或环境。鄙弃世俗,看不起别人。也指高傲自大。傲睨自若 : 睨:斜视;自若:指满不在乎。形容自高自大、藐视一切的样子。傲
傲上矜下 : 矜:自夸。对上对下都自傲自大。
傲世轻物 : 傲世:傲视当世;物:他人或环境。鄙弃世俗,看不起别人。也指高傲自大。
傲睨自若 : 睨:斜视;自若:指满不在乎。形容自高自大、藐视一切的样子。
傲慢不逊 : 逊:谦逊。态度高傲自大,对人不讲谦让。
敖世轻物 : 敖,通“傲”。鄙弃世俗,看不起别人。也指高傲自大。
鼻孔辽天 : 仰起头来鼻孔朝天。形容高傲自大。
鼻孔撩天 : 仰起头来鼻孔朝天。形容高傲自大。
鼻孔朝天 : 仰起头来鼻孔朝天。形容高傲自大。
不卑不亢 : 卑:低、自卑;亢:高傲。指对人有恰当的分寸,既不低声下气,也不傲慢自大。
不抗不卑 : 抗:高傲;卑:低、自卑。指对人有恰当的分寸,既不低声下气,也不傲慢自大。
不矜不伐 : 矜、伐:自夸自大。不自经为了不起,不为自己吹嘘。形容谦逊。
不肯一世 : 一世:一时。认为当代的人都不行。形容目空一切、狂妄自大到了极点。同“不可一世”。
不自满假 : 不自满,不自大。
称帝称王 : 帝:帝王;王:君王。比喻凭借势力,飞扬跋扈,独断专行,狂妄自大。
称王称伯 : 王:君王;伯:通“霸”,霸主。比喻凭借势力,飞扬跋扈,独断专行,狂妄自大。
大摇大摆 : 走路时身子摇摇摆摆。形容自以为了不起的傲慢神态。
大模大样 : 形容态度傲慢,目中无人的样子。
得意忘形 : 形:形态。形容高兴得失去了常态。
独断专行 : 行事专断,不考虑别人的意见。形容作风不民主。
伐功矜能 : 伐、矜:夸耀。指吹嘘自己的功劳和才能。形容居高自大,恃才傲物。
放在眼里 : 指重视,看得起。
飞扬跋扈 : 飞扬:放纵;跋扈:蛮横。原指意态狂豪,不爱约束。现多形容骄横放肆,目中无人。
奋矜伐德 : 奋矜:竞相夸耀;伐德:自夸其德。指骄傲自大,夸耀不实。
锋芒毕露 : 毕露:完全显露。锐气和才华全都显露出来。多指人好表现自己。
富而无骄 : 富:富有;骄:骄傲。指很富有但不趾高气扬。
富贵骄人 : 富:有钱;贵:指有地位。有财有势,盛气凌人。
高傲自大 : 自以为了不起,极其骄傲,看不起别人。
高自期许 : 比喻自高自大,自以为是。
高自骄大 : 自高自大。
高视阔步 : 眼睛向上看,迈大步走路。形容气慨不凡或态度傲慢。
顾盼自雄 : 左看右看,自以为了不起。形容得意忘形的样子。
好为人师 : 喜欢当别人的教师。形容不谦虚,自以为是,爱摆老资格。
呼幺喝六 : 幺、六:骰子的点了。掷骰子时的喊声。泛指赌博。也形容吆喝。
胡说八道 : 没有根据或没有道理地瞎说。
骄傲自大 : 盛气凌人,过分抬高自己。
骄兵必败 : 骄兵:恃强轻敌的军队。骄傲的军队必定打败仗。
骄傲自满 : 看不起别人,满足于自己已有的成绩。
桀骜不驯 : 凶悍倔强,傲慢不顺从。同“桀骜不逊”。
矜功自伐 : 矜:骄傲,自夸;伐:自夸。自以为有功劳而夸耀。
矜功恃宠 : 矜:自高自大。自夸功高,依仗恩宠。
三十六峯 : (1).在 河南省 登封县 少室山 ,上有三十六峰。 唐 李白 《赠嵩山焦炼师》诗序:“余访道 少室 ,尽登三十六峯。” 唐 高适 《别杨山人》诗:“不到 嵩阳 动十年,旧时心事已徒然。一二故人不復见,三十六峯犹眼前。”
(2).
三五之隆 : 三皇五帝之盛世。《汉书·郊祀志下》:“夫 周 秦 之末,三五之隆,已尝专意散财,厚爵禄,竦精神,举天下以求之矣。” 颜师古 注:“三谓三皇,五谓五帝。”
三方五氏 : 太平天囯 避“皇”及“上帝”讳,称三皇五帝为三方五氏。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《太平天囯·英杰归真》:“噫,尔何不学之甚乎!三方五氏之称,恐是后人妄称。”
三五蟾光 : 农历十五夜的月光。 清 王士禛 《池北偶谈·谈艺五·敬一主人诗》:“碧天如水夜初凉,三五蟾光满帝乡。”
三十六宫 : 极言宫殿之多。 汉 班固 《西都赋》:“离宫别馆,三十六所。” 唐 温庭筠 《郭处士击瓯歌》:“吾闻三十六宫花离离,软风吹春星斗稀。” 宋 辛弃疾 《酒泉子·无题》词:“三十六宫花溅泪,春声何处説兴亡。” 清 李渔 《玉搔头·奸图》
三十二相 : 佛教语。谓佛陀具有的三十二种不同凡俗的显著特征,与微细特征八十种“好”,合称“相好”。如足下安平、手指纤长、金色、丈光、身如师子、广长舌、绀青眼、顶成肉髻和眉间白毫等相。各经所举略有出入。详见《大智度论》卷四。 唐 欧阳詹 《福州南涧寺上
三大政策 : 指 孙中山 制定的联 俄 、联共、扶助农工的政策。 毛泽东 《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》第二章第五节:“这种三民主义即是 孙中山 的三大政策,即联 俄 ,联共和扶助农工政策的三民主义。”
三上五落 : 谓动作忽上忽下。《清平山堂话本·杨温拦路虎传》:“‘谁敢与爷爷做对?’众人不敢则声。那使棒的三上五落。”
三九相公 : 唐 郑畋 的绰号。 宋 曾慥 《类说》卷十二引《纪异记》:“ 郑畋 年十九赴举,凡十九年登第,又十九年入相,时号三九相公。”
三月三日 : 即上巳节。 汉 以前取农历三月上旬之巳日, 三国 魏 以后改用三月三日,不用上巳。见《晋书·礼志下》。《周礼·春官·女巫》“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” 唐 贾公彦 疏:“一月有上巳,据上旬之巳而为祓除之事,见今三月三日水上戒浴是也。”《艺文类
三十晚上 : 即农历除夕。 清 富察敦崇 《燕京岁时记·除夕》:“京师谓除夕为三十晚上。”
三尺枯桐 : 三尺桐。 清 程先贞 《听张八娘弹琴》诗:“三尺枯桐七缕丝,开囊自拂秋云帕。”详“ 三尺桐 ”。
三十六郡 : 秦始皇 二十六年(公元前二二六年)分全国为三十六郡。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:“﹝二十六年﹞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。” 裴駰 集解:“三十六郡者, 三川 、 河东 、 南阳 、 南郡 、 九江 、 鄣郡 、 会稽 、 潁川 、 碭郡 、 泗水 、
三世同爨 : 谓三代人在一起吃饭,和睦共处。 宋 王谠 《唐语林·德行》:“ 博陵 崔倕 ,緦麻亲三世同爨。”《元史·孝友传一·赵毓》:“ 赵毓 , 唐州 人。父 福 迁 郑 之 管城 。其先,三世同爨。”亦作“ 三世一爨 ”。《新唐书·崔邠传》:“
三十二天 : (1).佛教小乘有部称欲界十天,色界十八天,无色界四天,为三十二天。《法苑珠林》卷五:“如《婆沙论》中説,天有三十二种,欲界有十,色界有十八,无色界有四,合有三十二天也。”
(2).道教称东南西北方各有八天,合称三十二天。 明 张九韶
三品蒭豆 : 精美的饲料。其值与三品官俸相等,故称。《新唐书·奸臣传上·李林甫》:“君独不见立仗马乎,终日无声,而飫三品蒭豆;一鸣,则黜之矣。”亦省作“ 三品芻 ”。 清 林则徐 《驿马行》:“ 太行 神驥盐车驱,立仗无声三品芻。”
三尺焦桐 : 指琴。 汉 蔡邕 有焦尾琴,故称。 唐 李洞 《毙驴》诗:“三尺焦桐背残月,一条藜杖卓寒烟。”参见“ 三尺桐 ”。
三尺秋霜 : 喻剑。 元 谷子敬 《城南柳》第三折:“犯着咱三尺秋霜,管教你登时落叶黄。”
三教布衣 : 南唐 诗人 陈陶 自号。 陶 通释、老,善天文历数,隐居修炼,后不知所终。 宋 叶廷珪 《海录碎事·人事》:“ 唐 陈陶 ,以诗名,兼释、老学,自号 三教布衣 。”
三尺之孤 : 幼小的孤儿。 明 沉德符 《野获编·内阁二·新郑富平身后》:“两公立朝錚錚,即微有可议,何至溺情阿堵,使有三尺之孤,必不决裂至此。” 清 姚鼐 《丹徒王氏秀山阡表》:“母 吴 儒人尚少,家贫乏,无族党内外之助,抚三尺之孤,默默自守於穷巷
三尺之木 : 指琴。 汉 王充 《论衡·感虚》:“三尺之木,数絃之声,感动天地,何其神也?” 黄晖 校释:“《广雅·释乐》:‘ 神农氏 琴,长三尺六寸六分,上有五絃,曰:宫、商、角、徵、羽。 文王 增二弦,曰少宫、少商。’”
三同一片 : 指干部、知识分子和工农群众同吃、同住、同劳动,打成一片。 周立波 《山乡巨变》上五:“ 邓秀梅 默了默神,还是打定主意住在老百姓家里,彻底地做到三同一片。”参见“ 三同 ”。
三生杜牧 : 唐 杜牧 去官后,郁郁不得志,落拓 扬州 ,好作青楼之游,以风流名。有《遣怀》诗云:“十年一觉 扬州 梦,赢得青楼薄倖名。”后言风情者,多以“三生 杜牧 ”比况出入歌舞繁华之地的风流才士。 宋 黄庭坚 《广陵春早》诗:“春风十里珠帘卷,
三侯之章 : 指 汉高祖 所作的《大风歌》。《史记·乐书》:“ 高祖 过 沛 诗《三侯之章》,令小儿歌之。” 司马贞 索隐:“过 沛 诗即《大风歌》也……侯,语辞也。《诗》曰:‘侯其禕而’者是也。兮亦语辞也。 沛 诗有三‘兮’,故云‘三侯’也。” 元
三影郎中 : 宋 张先 ,号 张三影 。以其曾官郎中,故称“三影郎中”。 清 王士禛 《池北偶谈·谈艺六·王威宁诗》:“予改官翰林侍讲时, 淄川 唐济武太史 寄诗云:‘蜡烛五侯新制誥,鞦韆三影旧郎中。’语虽巧,特工妙。”参见“ 三影 ”。
三尺青蛇 : 喻剑。 明 梅鼎祚 《崑崙奴》第二折:“腰悬着百鍊鎚,胸掛着双文镜,袖三尺青蛇炯炯,写 太乙 神名头上顶。”
三臡八葅 : 泛指精美的肴馔。亦借喻精美的诗文。 明 王世贞 《艺苑巵言》卷五:“吾所以録此者,谓溪笔涧芷,亦可餖飣客席耳,非若二 李 辈之为三臡八葅也。”参见“ 三臡 ”。
三言之道 : 三句为政之道。《礼记·哀公问》:“公曰:‘敢问为政如之何?’ 孔子 对曰:‘夫妇别,父子亲,君臣严。三者正,则庶物从之矣。’公曰:‘寡人虽无似也,愿闻所以行三言之道。’” 孔颖达 疏:“愿闻所以行三言之道者,则上经‘夫妇别、父子亲、君臣严’
三科九旨 : 汉 代《公羊》学家谓《春秋》书法有三科九旨。即于三段中寓九种旨意。有 何休 、 宋衷 二说。《公羊传·隐公元年》“ 隐公 第一” 唐 徐彦 疏:“问曰:‘《春秋説》云:《春秋》设三科九旨,其义如何?’答曰:‘ 何氏 ( 何休 )之意以为三
三品秀才 : 宋 章珉 的外号。 宋 陈师道 《后山谈丛》卷二:“ 章 学士 珉 为布衣,以宰相自许,高盖大马,盛服羣从而后出, 润 人谓之‘三品秀才’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