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拘细行 : 犹不拘小节。不拘细节 : 犹不拘小节。不矜细行 : 指不注重小事小节。粗心大意 : 粗:粗蔬。指做事马虎,不细心。大刀阔斧 : 原指使用阔大的刀斧砍杀敌人。后比喻办事果断而有魄力。胆小如
不拘细行 : 犹不拘小节。
不拘细节 : 犹不拘小节。
不矜细行 : 指不注重小事小节。
粗心大意 : 粗:粗蔬。指做事马虎,不细心。
大刀阔斧 : 原指使用阔大的刀斧砍杀敌人。后比喻办事果断而有魄力。
胆小如鼠 : 胆子小得象老鼠。形容非常胆小。
动不失时 : 时:时宜,时机。行动不失时机。指不做不切合时宜的事。
谨小慎微 : 谨、慎:小心,慎重;小、微:细小。过分小心谨慎,缩手缩脚,不敢放手去做。
谨慎小心 : 非常小心地进行,谨言慎行。
谨言慎行 : 谨、慎:小心,慎重。言语行动小心谨慎。
敬小慎微 : 敬:谨慎小心;小、微:指细小、不起眼的东西。对细微的事物也采取小心谨慎的态度。形容待人处事非常谨慎。
敬终慎始 : 为人处事小心谨慎。
马不停蹄 : 比喻不停顿地向前走。
轻举妄动 : 轻:轻率;妄:任意。指不经慎重考虑,轻率地采取行动。
缩手缩脚 : 由于寒冷而四肢不能舒展的样子。也形容做事胆小,顾虑多,不敢放手。
望而却步 : 却步:不敢前进,向后退。形容事物可怕或讨厌,使人一看就往后退缩。
言多必失 : 话说多了一定有失误。
一笔不苟 : 不苟:不苟且。连一笔都不马虎。
优哉游哉 : 优、游:悠闲的样子。指生活悠闲自在。
战战兢兢 : 战战:恐惧的样子;兢兢:小心谨慎的样子。形容非常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。也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。
恣意妄为 : 任意胡作非为,常指极端地固执己见和偏爱自己的习惯,常含有一种几乎难以抑制的反复无常的意味。
胆大妄为 : 妄为:胡搞,乱做。毫无顾忌地干坏事。
敢作敢为 : 指行事不怕风险,无所顾忌。
不拘小节 : 拘:拘泥。不为小事所约束。多指不注意生活小事。
粗枝大叶 : 绘画,画树木粗枝大叶,不用工笔。比喻工作粗糙,不认真细致。
丢三落四 : 形容做事马虎粗心,不是丢了这个,就是忘了那个。
兢兢业业 : 兢兢:形容小心谨慎;业业:畏惧的样子。形容做事谨慎、勤恳。
小心谨慎 : 形容言行慎重,不敢疏忽。
小心翼翼 : 翼翼:严肃谨慎。本是严肃恭敬的意思。现形容谨慎小心,一点不敢疏忽。
敢想敢为 : 敢于冲破某种束缚去思考问题和发表见解并付诸于行动。
十二经脉 : 中医谓手、足各有三阴三阳六经脉,表里配合,成为十二经脉。经脉,指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路。《素问·诊要经终论》:“ 帝 曰:‘愿闻十二经脉之终奈何?’”《史记·扁鹊仓公列传》“中经维络” 唐 张守节 正义:“《八十一难》云:‘十二经脉,十五络
十二重楼 : 道家指人的喉咙管。《金丹诸真元奥》:“问曰:‘何谓十二重楼?’答曰:‘人之喉咙管,有十二节是也。’” 唐 吕岩 《七言》诗:“纔吞一粒便安然,十二重楼九曲连。”
十二因缘 : 亦作“ 十二缘起 ”。
佛教“三世轮回”的基本理论,包括无明、行、识、名色、六入、触、受、爱、取、有、生、老死十二支依次缘起,构成三世两重的因果关系。摆脱十二因缘的束缚,即出离生死而证得涅槃。 南朝 梁 慧皎 《高僧传·神异下·梁京师
十六字诀 :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初期制定的游击战争的基本原则。 毛泽东 《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》:“从一九二八年五月开始,适应当时情况的带着朴素性质的游击战争基本原则,已经产生出来了,那就是所谓‘敌进我退,敌驻我扰,敌疲我打,敌退我追’的十六字诀。”
十八高贤 : 十八贤的敬称。 汤用彤 《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》第十六章:“且 法汰 与 安公 同学,故 道生 ( 竺道生 )与 远公 为平辈。至若世传 道生 入白莲社为十八高贤之一,亦不可信。”
十样蛮牋 : 古人 蜀 地出产的十色笺纸。 五代 齐己 《白莲集》有《谢人惠十色花笺并棋子》诗。 元 费直 《笺纸谱》:“ 杨文公 亿 《谈苑》载 韩浦 寄弟诗云:‘十样蛮牋出 益州 ,寄来新自 浣花 头。’” 明 杨慎 《墐户录·十样蛮笺》:“ 韩浦
十殿阎王 : 中国 佛教所传十个主管地狱的阎王。即 秦广王 、 初江王 、 宋帝王 、 伍官王 、 阎罗王 、 变成王 、 泰山王 、 平等王 、 都市王 、 五道转轮王 。诸王各居一殿,故称。此说始于 唐 末,后道教也沿用之。亦省称“ 十王 ”。 宋
十年动乱 : 即十年内乱。 露菲 《当酸枣红了的时候》:“十年动乱前,我的家是平静的。”
十钱主簿 : 后魏 宗室 拓跋庆智 的绰号。《北史·魏阳平王熙传》:“子 庆智 性贪鄙。为太尉主簿,事无大小,得物然后判,或十数钱,或二十钱,得便取之,府中号为‘十钱主簿’。”
十款天条 : 洪秀全 、 冯云山 所制定的拜上帝会的十项会员守则,起义后成为 太平天囯 的革命纪律。内容为:崇拜皇上帝,不好拜邪神,不好妄题皇上帝之名,七日礼拜颂赞皇上帝恩德,孝顺父母,不好杀人害人,不好奸邪淫乱,不好偷窃劫抢,不好讲谎话,不好起贪心。
十头添撇 : “千”的隐语。 宋 刘克庄 《乳燕飞·寿干官》词:“从今十倍,恰当 彭祖 八百。更把百倍添来,庄椿身世,又十头添撇。”
十洲三岛 : 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。 宋 何薳 《春渚纪闻·王乐仙得道》:“某於十洲三岛,究访并无此人名籍,后检 蓬莱 謫籍中,始见其名氏乡里也。” 元 李好古 《张生煮海》第二折:“你看那縹渺间十洲三岛,微茫处閬苑 蓬莱 。”《警世通言·假神仙大闹
十二分野 : 我国古代星占学的迷信观点认为,人间祸福同天上星象有联系,因根据星辰的十二缠次(后亦根据二十八宿)将地上的州、国划分为十二个区域,使两者相对应,并根据某一天区星象的变异来预测、附会相应地区的凶吉。这种划分,在天称“十二分星”,在地称“十二分野
十七字诗 : 诽谐诗体。全诗共三句十七言,以前三句五言,末一句二言组成。末句二字点明诗的主题,多含讥讽之意。相传始於 宋 代 山东 张山人 寿 ,流行于 元祐 绍圣 间。 宋 王直方 《王直方诗话·饶次守十七字诗》:“ 龟父 先归,作一絶题于余书
十二诸侯 : (1).指 春秋 时 鲁 、 齐 、 晋 、 秦 、 楚 、 宋 、 卫 、 陈 、 蔡 、 曹 、 郑 、 燕 十二诸侯国。《史记·十二诸侯年表》中记 共和 元年(公元前841年)到 周敬王 四十三年(公元前477年)间 周 、 吴 与十
十郎八当 : 犹言七零八落。《秦并六国平话》卷中:“ 秦 兵大败,杀得十郎八当,死尸遍野。”
十二巫峰 : 即 巫山 十二峰。在 四川 巫山县 东 巫峡 两岸。 战国 时 楚 人 宋玉 作《高唐赋》,说 楚怀王 游 云梦 中的 高唐 之台,曾梦与 巫山 神女欢会。后即以“巫山”作为男女幽会的典故。“十二巫峰”即指巫山。 元 王实甫 《西厢记》
十一千百 : 犹言千分之十、百分之一。谓在大量中保存极少的一部分。语出 晋 陆机 《叹逝赋》:“顾旧要於遗存,得十一於千百。” 唐 李邕 《唐赠太子少保刘知柔神道碑》:“尚曰:史册者,扬乎名;碑版者,纪於迹。今愿抒哀敬,却樵苏,发颂声,彰末嗣。 邕
十九信条 : 指1911年( 宣统 三年)11月 清 政府颁布的《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》。 武昌 起义爆发, 清 朝贵族为保持其垂亡的封建皇朝,玩弄立宪骗局,宣布实行责任内阁制,皇族不得为总理大臣,皇室经费听由国会决议,皇帝权限和皇室大典由宪法规定,但仍规
十里红楼 : 指富贵人家聚居之所。 元 本 高明 《琵琶记·伯喈夫妻分别》:“儒衣才换青,快着归鞭,早办回程。十里红楼,休重娶娉婷。”
十二金人 : 指 秦始皇 统一中国后,销毁天下兵器而铸成的十二个铜人。事见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。 元 陈孚 《博浪沙》诗:“一击车中胆气豪, 祖龙 社稷已惊摇。如何十二金人外,犹有民间铁未销!”
十大弟子 : 释迦牟尼佛 的十个高足弟子: 摩诃迦叶 (头陀第一)、 阿难陀 (多闻第一)、 舍利弗 (智慧第一)、 目犍连 (神通第一)、 阿那律 (天眼第一)、 须菩提 (解空第一)、 富楼那 (说法第一)、 迦旃延 (论议第一)、 优婆离 (持律第
十年内乱 : 特指我国一九六六年至一九七六年的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,被反革命集团利用,给党、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“文化大革命”。 露菲 《当酸枣红了的时候》:“父亲 孟树 是市某局局长,十年内乱受尽折磨,现在官复原职了。”
十二月律 : 即十二律。《吕氏春秋》始以律与历附会,以十二律应十二月,故称。《初学记》卷十五引《乐纬》曰:“六律:黄鐘(十一月)、大簇(正月)、姑洗(三月)、蕤宾(五月)、夷则(七月)、无射(九月)。六吕:大吕(十二月)、夹鐘(二月)、仲吕(四月)、林鐘
十代冥王 : 即十殿阎王。冥界主管地狱的十个阎王。《西游记》第三回:“十王躬身道:‘我等是阴间天子十代冥王。’ 悟空 道:‘快报名来,免打!’十王道:‘我等是 秦广王 、 初江王 ……。’”参见“ 十殿阎王 ”。
十二博士 : 汉宣帝 黄龙 元年立十二博士。即《易》之 施讐 、 孟喜 、 梁丘贺 ,《书》之 欧阳生 、 夏侯胜 、 夏侯建 ,《诗》之 辕固生 、 申培 、 韩婴 ,《礼》之 后苍 ,《春秋穀梁传》之 江翁 ,《春秋公羊传》之 严彭祖 。参阅《汉书
十日平原 : 比喻朋友连日欢聚。 汪洋 《归途奉怀闽中诸友用去岁留别闽中诸友韵》:“ 海南 重见又相离,我本天涯唱《竹枝》。十日 平原 留不醉,一帘飞瀑看何时?”参见“ 十日饮 ”。
十六才子 : 古史相传 高阳氏 有才子八人, 高辛氏 有才子八人,合称“十六才子”。见《左传·文公十八年》。后用为称颂皇帝的辅佐大臣之典。 南朝 陈 徐陵 《在北齐与梁太尉王僧辩书》:“虽十六才子,明允篤诚;八百诸侯,专心同德……未足云也。”参见“
十方常住 : 佛教语。四种常住之一。谓接待往来僧人的寺院。亦称庙产等物品。见《行事钞》卷中之一。《翻译名义集·寺塔坛幢》:“十方常住:如僧家供僧常食,体通四方。”《水浒传》第六回:“我这里是个非细去处。只因是十方常住,被一个云游和尚,引着一个道人,来此住
十方世界 : 佛教谓十方无量无边的世界。《无量寿经》卷下:“佛告 阿难 , 无量寿佛 威神无极,十方世界无量无边不可思议诸佛如来,莫不称叹。” 明 叶盛 《水东日记·衣和庵主》:“ 衣和庵主 , 苏州 崑山 人也……有四偈,《咏藤龕》偈云:‘十方世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