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贫乐道 : 道:主张,思想。安于贫穷,以坚持自己的信念为乐。旧时士大夫所主张的为人处世之道。百折不回 : 折:挫折。比喻意志坚强,无论受到多少次挫折,毫不动摇退缩。跛鳖千里 : 跛脚的鳖只要半步也不
安贫乐道 : 道:主张,思想。安于贫穷,以坚持自己的信念为乐。旧时士大夫所主张的为人处世之道。
百折不回 : 折:挫折。比喻意志坚强,无论受到多少次挫折,毫不动摇退缩。
跛鳖千里 : 跛脚的鳖只要半步也不停留,也能走千里。比喻只要坚持不懈,即使条件很差,也能成功。
不可动摇 : 形容极其坚定、牢固。
不屈不挠 : 屈:屈服;挠:弯曲。比喻在压力和面前不屈服,表现十分顽强。
不挠不折 : 不弯曲,不屈服。形容节操刚正,意志坚强。
不耻最后 : 因为跑到最后而感到可耻。比喻凡是只要坚持到底,就能达到目的。
持之以恒 : 持:坚持;恒:恒心。长久坚持下去。
滴水穿石 : 水不断下滴,可以闹穿石头。比喻只要有恒心,不断努力,事情一定成功。
动心忍性 : 动心:使内心惊动;忍性:使性格坚韧。指不顾外界阻力,坚持下去。
刚中柔外 : 刚:刚硬,坚强;中:里,内心;柔:软弱,柔和。表面柔顺,内里刚强。指人外柔而内刚的性格。也指外表和好,内藏杀机的策略。
刚毅木讷 : 刚:坚强;毅:果决;木:质朴;讷:说话迟钝,此处指言语谨慎。孔子称颂人的四种品质。
钢筋铁骨 : 筋骨象钢铁打铸的一般。形容身体健壮有力或意志坚强不屈。
各种各样 : 具有多种多样的特征或具有各不相同的种类。
毫不动摇 : 丝毫也不会改变意志。
弘毅宽厚 : 弘毅:意志坚强,志向远大。志向远大而待人宽大厚道。
坚强不屈 : 屈:屈服。坚韧、刚毅,毫不屈服。
坚持不懈 : 懈:松懈。坚持到底,一点不忪懈。
坚定不移 : 移:改变,变动。稳定坚强,毫不动摇。
坚韧不拔 : 韧:有韧性;拔:动摇,改变。形容意志坚定,毫不动摇
坚持不渝 : 渝:改变。坚守约章或诺言,决不改变。
艰苦奋斗 : 不怕艰难困苦,坚持英勇斗争。
精卫填海 : 精卫:古代神话中的鸟名。精卫衔来木石,决心填平大海。旧时比喻仇恨极深,立志报复。后比喻意志坚决,不畏艰难。
雷打不动 : 形容态度坚定,不可动摇。也形容严格遵守规定,决不变更。
磨杵成针 : 把铁棒磨成了针。比喻做任何艰难的工作,只要有毅力,下苦功,就能够克服困难,做出成绩。
磨穿铁砚 : 把铁铸的砚台都磨穿了。比喻读书用功,有恒心。
怒发冲冠 : 指愤怒得头发直竖,顶着帽子。形容极端愤怒。
驽马十驾 : 原意是骏马一天的路程,驽马虽慢,但努力不懈,走十天也可以到达。比喻智力低的人只要刻苦学习,也能追上资质高的人。
绳锯木断 : 用绳当锯子,也能把木头锯断。比喻力量虽小,只要坚持下去,事情就能成功。
始终如一 : 始:开始;终:结束。自始自终一个样子。指能坚持,不间断。
始终不懈 : 自始自终一直不松懈。
始终不渝 : 渝:改变,违背。自始自终一直不变。指守信用。
守经达权 : 经:正道,原则;权:权宜,变通。形容坚持原则而能变通、不固执。
铁杵成针 : 比喻只要有毅力,肯下苦功,事情就能成功。
笑里藏刀 : 形容对人外表和气,却阴险毒辣。
心坚石穿 : 意志坚决,能将石头穿透。比喻只要意志坚定,事情就能成功。
须眉男子 : 须眉:胡须和眉毛。古时男子以须、眉长得稠密为美。指堂堂的男子汉。
有始有终 : 有开头也有收尾。指做事能坚持到底。
愚公移山 : 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。
朝秦暮楚 : 战国时期,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对立,经常作战。有的诸侯小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安全,时而倾向秦,时而倾向楚。比喻人反复无常。
新闻人物 : 具有新闻价值、可以引起社会注意的人物。《花城》1981年第2期:“人们三三两两轮番不断地以各种借口到她所在大队的驻地来,争着目睹一下这位新闻人物。”
楚岫瑶姬 : 指 巫山 神女。 明 王骥德 《男王后》第三折:“他是拾翠羽的 江 干神女,採松花的 少室 仙姝,佩鸣璫的 楚 岫 瑶姬 。”
摄丝盒子 : 用细竹丝编成,部分加漆的盒子。《红楼梦》第三七回:“ 袭人 听説,便端过两个小摄丝盒子来。”
楚弄吴吹 : 泛指 江 南一带的乐曲。 宋 刘弇 《秋日仪征即事》诗之三:“秋日前山瘦如刻, 楚 弄 吴 吹沸江国。”
楚宫吴苑 : 吴 楚 的宫室园林。借指南方的胜地。 明 陈子龙 《江城子·病起春尽》词:“ 楚 宫 吴 苑草茸茸,恋芳丛,绕游蜂,料得来年,相见画屏中。”
楚葛湘纱 : 湘 楚 产的精细纺织品。 唐 李群玉 《校书叔遗暑服》诗:“翠云箱里叠樬櫳, 楚 葛 湘 纱净似空。便著清江明月夜,轻凉与挂一身风。”
楚柁吴樯 : 指 吴 楚 之船。 宋 陆游 《双头莲·呈范至能待制》词:“纵有 楚 柁 吴 檣,知何时东逝?空悵望,鱠美菰香,秋风又起。”
暖房夜饭 : 旧俗称结婚次夕夫妇同席饮食。 清 顾张思 《土风录》卷二:“婚次夕,夫妇同席饮,谓之暖房夜饭。盖本 王建 《宫词》‘太仪前日暖房来’之语……《輟耕録》谓之暖屋,亦曰暖室。本为屋新建及初迁居之词,新妇初来,亦新居也。”
楚竹燕歌 : 泛指南北各地的歌、曲。 唐 王韫秀 《喻夫阻客》诗:“ 楚 竹 燕 歌动画梁,春兰重换舞衣裳。”
楚水燕山 : 形容从南到北山高水远。 明 王恭 《春雁》诗:“春风一夜到 衡阳 , 楚 水 燕 山万里长。”
新闻记者 : 采访和撰写、报道新闻的报刊、广播电台、电视台专职人员。 章炳麟 《论承用“维新”二字之荒谬》:“自兹以后,三段之文,五旌之教,愿以是遍告全国八面论师、新闻记者矣。” 老舍 《龙须沟》第三幕第二场:“ 赵大爷 ,您可预备好了哟,新闻记者一定会
新民丛报 : 半月刊。1902年2月创刊于日本横滨。梁启超主编。初期着重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、政治学说,宣传变法维新。1903年后,发表文章反对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,遭《民报》批判。1907年停刊。
楚相断蛇 : 汉 贾谊 《新书·春秋》载, 春秋 楚 相 孙叔敖 ,幼时遇两头蛇,恐他人又见,埋之,惧,谓其母曰:“吾闻见两头蛇者死。”“母曰:‘无忧,汝不死。吾闻之,有阴德者,天报以福。’人闻之,皆諭其能仁也。及为令尹,未治而国人信之。” 汉 刘
楚水巴山 : 泛指 蜀 楚 之地的山水。 唐 刘禹锡 《竹枝词》:“ 楚 水 巴 山 江 雨多, 巴 人能唱本乡歌。”
楚炬秦灰 : 谓焚毁,毁灭。 清 张三礼 《<空谷香>序》:“而妖艷靡曼之音诲淫倡乱,甘以词章得罪名教,遂使毛颖、陈元失身溷厠, 楚 炬 秦 灰,不能廓清摧陷,岂非词场寃山苦海歟!”参见“ 楚人一炬 ”。
楚女腰肢 : 泛称女子的细腰。 唐 杜甫 《清明》诗之一:“胡童结束还难有, 楚 女腰肢亦可怜。” 宋 欧阳修 《减字木兰花》词:“香生舞袂, 楚 女腰肢天与细;粉汗重匀,酒后轻寒不著人。”参见“ 楚腰 ”。
楚山巫水 : 楚 地之山, 巫峡 之水。《再生缘》第四四回:“ 襄王 神女虚相望,正好比, 楚 山 巫 水隔万重。”
槐宫棘寺 : 三公九卿的官署。《北史·邢邵传》:“美榭高墉,严壮於外;槐宫棘寺,显丽於中。”
楚人一炬 : 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 项羽 引兵西屠 咸阳 ,杀 秦 降王 子婴 ,烧 秦 宫室,火三月不灭。”后因以“楚人一炬”概指此事。 唐 杜牧 《阿房宫赋》:“戍卒叫, 函谷 举, 楚 人一炬,可怜焦土!” 明 陶宗仪 《辍耕录·论秦蜀》:“
楚岫秦云 : 泛指 秦 楚 云山。 宋 陈与义 《邓州城楼》诗:“ 邓州 城楼高百尺, 楚 岫 秦 云不相隔。”
楚筵辞醴 : 《汉书·楚元王刘交传》载, 楚元王 礼敬 穆生 ,常为设醴。及王 戊 即位,忘设醴。 穆生 退曰:“可以逝矣!”遂谢病去。后因以“楚筵辞醴”为遭君主冷遇的典实。 唐 杜甫 《寄李十二白二十韵》:“ 楚 筵辞醴日, 梁 狱上书辰……老吟秋月
槐省棘署 : 三公九卿的官署。《唐大诏令集·明堂灾告庙制》:“槐省棘署,百僚庶尹,宜竭乃诚,各扬其职。”
楚辞集注 : 《楚辞》注本。南宋朱熹集注。《楚辞章句》原为十七卷,此书删去《七谏》等四篇,增入西汉贾谊作品二篇,编为八卷。其注释简明精当,多数观点为后世研究者所认同。另附有《辨证》二卷。
槐叶冷淘 : 一种凉食。以面与槐叶水等调和,切成饼、条、丝等形状,煮熟,用凉水汀过后食用。 唐 杜甫 有《槐叶冷淘》诗, 仇兆鳌 注引 朱鹤龄 曰:“以槐叶汁和麵为冷淘。” 宋 苏轼 有《二月十九日携白酒鲈鱼过詹史君食槐叶冷淘》诗。亦省作“ 槐淘 ”
楼船将军 : (1). 汉 代将军名号之一。《史记·南越列传》:“ 元鼎 五年秋……主爵都尉 杨僕 为楼船将军,出 豫章 ,下 横浦 。”《后汉书·南蛮传》:“﹝ 建武 ﹞十八年,遣伏波将军 马援 、楼船将军 段志 、发 长沙 、 桂阳 、 零陵 、 苍
楼揽罗绾 : 谓包揽张罗。 宋 高承 《事物纪原·军伍名额·楼罗》:“言人善当荷干办於事者,能楼揽罗綰,遂谓之楼罗。” 清 高士奇 《天禄识馀·楼罗》:“楼罗,干事之称也。演义云:人能楼揽罗綰,谓之楼罗。”
歇斯特里 : 同“ 歇斯底里 ”。
巴金 《沉默集(二)·马拉的死》:“‘但是我关心你!对于我,你比十个共和国还宝贵!’她歇斯特里地迸出这两句话来。”
楞里楞气 : 谓言谈率直而显得傻里傻气的样子。 曹禺 《日出》第三幕:“那个小孩岁数不大,圆圆脸,大眼睛,说话楞里楞气的。”
槐胶弹子 : 用槐树胶制成的弹丸。 唐 冯贽 《云仙杂记·槐胶弹子》:“ 李少微 子女颇多,每朝退,於亭榭散槐胶弹子数百枚,令诸小儿争取之,以为戏笑。”
楼护脣舌 : 《汉书·游侠传·楼护》:“ 楼护 字 君卿 ,……为人短小精辩,论议常依名节,听之者皆竦。与 谷永 (字 子云 )俱为五侯上客, 长安 号曰:‘ 谷子云 笔札, 楼君卿 脣舌’。”后因以“楼护脣舌”为人有辩才的典故。 南朝 梁 刘勰 《文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