爱如珍宝 : 形容十分喜欢。爱惜羽毛 : 羽毛:比喻人的声望。比喻为珍惜自己的名声,行事十分谨慎。爱如己出 : 像对待亲生子女那样地爱护。爱日惜力 : 珍惜时间,不虚掷精力。爱者如宝 : 喜爱什么,就
爱如珍宝 : 形容十分喜欢。
爱惜羽毛 : 羽毛:比喻人的声望。比喻为珍惜自己的名声,行事十分谨慎。
爱如己出 : 像对待亲生子女那样地爱护。
爱日惜力 : 珍惜时间,不虚掷精力。
爱者如宝 : 喜爱什么,就把什么看成宝贝。
抱宝怀珍 : 怀:藏有。比喻人有美好的品德和才能。
敝帚自珍 : 敝:破的,坏的;珍:爱惜。把自己家里的破扫帚当成宝贝。比喻东西虽然不好,自己却很珍惜。
敝帚自享 : 犹言敝帚自珍。比喻东西虽不好,自己却很珍惜。
不明事理 : 明:明白,懂得。不懂得事物的道理。
寸金难买寸光阴 : 光阴:时间。形容时间的可贵,应该十分珍惜。
发愤图强 : 发愤:决心努力;图:谋求。决心奋斗,努力谋求强盛。
凤毛麟角 : 凤凰的羽毛,麒麟的角。比喻珍贵而稀少的人或物。
好汉惜好汉 : 惜:爱惜。指才能品行相同的人互相敬重。
糊里糊涂 : 认识模糊,不明事理。也形容思想处于模糊不清的状态。
浑然无知 : 形容糊里糊涂,什么都不知道。
近水惜水 : 虽靠近水源,用水方便,但也很珍惜水。比喻即便容易得到的东西也不能浪费。
敬时爱日 : 指珍惜时间。
绝无仅有 : 只有一个,再没有别的。形容非常少有。
空前绝后 : 从前没有过,今后也不会再有。夸张性地形容独一无二。
怜香惜玉 : 惜、怜:爱怜;玉、香:比喻女子。比喻男子对所爱女子的照顾体贴。
零珠片玉 : 比喻零碎的却值得珍惜的事物。
零珠碎玉 : 比喻零碎的却值得珍惜的事物。亦作“零珠断璧”、“零珠片玉”。
蒙昧无知 : 蒙昧:知识未开。没有知识,不明事理。指糊涂不懂事理。
奇珍异宝 : 珍异难得的宝物。
千金弊帚 : 弊帚:破扫帚。一把破扫帚,看得同千金一样贵重。比喻东西虽然微贱,却十分珍惜重视。
如数家珍 : 好像数自己家藏的珍宝那样清楚。比喻对所讲的事情十分熟悉。
如获至珍 : 形容对所得到的东西非常珍视喜爱。同“如获至宝”。
盛年不再 : 盛年:壮年;不再:一去不再来。指要珍惜壮年的大好时光。
盛年不重来 : 盛年:壮年;重:重新。指要珍惜壮年的大好时光。
什袭珍藏 : 什:形容多;袭:量词,套,层。将物品层层包裹,珍重地藏好。形容极珍重地收藏物品。
视如珍宝 : 形容十分珍爱。
惜字如金 : 指极其节省文字,不多费笔墨。
孝子爱日 : 指珍惜与父母共处的岁月,能及时行孝。
惺惺惜惺惺 : 惺惺:指聪慧的人;惜:爱惜。比喻同类的人互相爱惜。
惺惺相惜 : 性格、志趣、境遇相同的人互相爱护、同情、支持。
愚昧无知 : 昧:糊涂,不明白。形容又愚笨又没有知识。
禹惜寸阴 : 指禹勤于治水,爱惜光阴之事。
掌上明珠 : 比喻接受父母疼爱的儿女,特指女儿。
爱不释手 : 释:放下。喜爱得舍不得放手。
敝帚千金 : 一把破扫帚,当千金那样贵重。比喻东西虽不好,但自己十分珍惜。
三不主义 : 指不打棍子、不扣帽子、不揪辫子。《人民日报》1984.9.6:“党中央多次强调今后再不搞运动,三令五申实行‘三不主义’。”
三元八会 : 道教语。三元,日、月、星。三元加上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五行为八会。指 仓颉 造字之前,由三五妙气凝空而成的“云篆”、“天书”,为一切道经之相。《云笈七籤》卷七:“《道门大论》曰:一者阴阳,初分有三元、五德、八会之气,以成飞天之书。” 南朝
上纲上线 : 指把问题提到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高度来分析。《人民日报》1981.4.26:“‘左’和‘右’,是指党的方针政策的倾向讲的,至于在一般干部和群众中,是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,不要乱上纲上线。”
上司衙门 : 上级官府。 清 李渔 《奈何天·虑婚》:“大爷何不乘未借之先,自己到上司衙门动一张呈子,也倣 卜式 的故事,捐几万银子去助边。”《红楼梦》第八五回:“就在那里访一个有斟酌的刀笔先生,许他些银子,先把死罪撕掳开,回来再求 贾 府去上司衙门説
三致千金 : 《史记·货殖列传》:“﹝ 范蠡 ﹞十九年中三致千金,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。”言 范蠡 经商,一再家累巨万。后用为发财致富之典实。 宋 梅尧臣 《依韵和诚之淮上相遇》:“几年三致千金富,今日重追二 谢 风。”
上蔡鹰卢 : 谓牵犬臂鹰,出城打猎。 明 徐渭 《数年来南雪甚于北边塞不易雨而今每潦十九韵》:“ 华亭 羽翼浸天久, 上蔡 鹰卢猎野偏。”卢,韩卢,泛指猎犬。参见“ 上蔡苍鹰 ”。
上层社会 : 指旧社会中处于优越地位的社会集团。 丁玲 《韦护》第三章:“原来就有一部分人不满意他的有礼貌的风度,说那是上层社会的绅士气派。”
上停行首 : 上厅行首。《宣和遗事》前集:“这箇佳人是两京酒客,烟花帐子头,京师上停行首,姓 李 名做 师师 。”详“ 上厅行首 ”。
上下和合 : 谓上下融洽。《史记·魏世家》:“ 秦 尝欲伐 魏 ,或曰:‘ 魏君 贤人是礼,国人称仁,上下和合,未可图也。’”
上党之国 : 指中原诸国。《国语·越语上》:“夫上党之国,我攻而胜之,吾不能居其地,不能乘其车。” 韦昭 注:“党,所也,上所之国,谓中国。”
上元丹田 : 道家谓人的头脑。《云笈七籤》卷五九:“人有三丹田,上元、中元、下元是也。上元丹田,脑也,亦名泥丸;中元丹田,心也,亦名絳宫;下元丹田,气海也,亦名精门。”
下层社会 : 指旧时生活贫苦的社会阶层。 鲁迅 《集外集拾遗·英译本<短篇小说选集>自序》:“偶然得到一个可写文章的机会,我便将所谓上流社会的堕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,陆续用短篇小说的形式发表出来了。” 王士菁 《鲁迅传·革命民主主义者》:“在 鲁迅 的作品
上层建筑 : ◎ [superstructure] 指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政治、法律、宗教、艺术、哲学等的观点以及适合这些观点的政治、法律等制度
|||
马克思主义指建立在某种经济基础上并受其支配和制约的政治、法律、哲学、宗教、艺术
下下细细 : 犹详详细细。 艾芜 《我的青年时代》一:“看一会我,又看一会转学证书,好象转学证书贴有我的像片,须要下下细细对看一般。”
下饮黄泉 : ◎ [move down to drink underground spring water] 向下(游动)可以饮地下的泉水。黄泉,地底下的泉水
蚓无爪牙之利,筋骨之强,上食埃土,下饮黄泉,用心一也。——《荀子&
与世沈浮 : 亦作“ 与世浮沉 ”。
随波逐流,附和世俗。《史记·游侠列传》:“今拘学或抱咫尺之义,久孤於世,岂若卑论儕俗,与世沉浮而取荣名哉!” 宋 司马光 《右班殿直传君墓志铭》:“然不能与世浮沉。平视贵要,若无人,故所至齟齬。” 清 蒲松龄
上流社会 : 指上层社会。《宦海》第一回:“凡 广东 全省的人,除了那受过高等教育的上流社会人物之外,没有一个不是爱赌如命。”
下情陪告 : 谓向人低头求恳。 金 董解元 《西厢记诸宫调》卷二:“那 法聪 和尚对将军下情陪告:‘念本寺里别无宝贝,敝院又没粮草。将军手下有许多兵,怎地停泊?’”
上元甲子 : 旧以六十年为一甲子,讲阴阳五行的人以三个甲子共一百八十年为一周。称其中的第一个甲子为“上元甲子”,第二个甲子为“中元甲子”,第三个甲子为“下元甲子”,合称“三元甲子”。 清 孔尚任 《桃花扇·先声》:“老夫原是 南京 太常寺一个赞礼,爵位
上元夫人 : 中国 古代神话中的仙女,名 阿环 。传说她是 西王母 的小女、 三天真皇 之母,任上元之官,统领十方玉女名录。 汉武帝 元封 元年七月七日夜, 王母 感于 武帝 屡祷山岳,祭祀灵神,特降 汉 宫,命侍女 郭密香 往邀 上元夫人 前来宴会。
下次人等 : 指仆役。 明 贾仲明 《萧淑兰》第四折:“下次人等掛起图画,点上花烛,再整筵宴。”
下一钩子 : 敲一下竹杠。 明 朱有燉 《曲江池》第一折:“钱!你也下一鉤子。”
丫头片子 : 方言。对女孩子的戏称。 老舍 《龙须沟》第一幕:“小丫头片子,你少问!” 老舍 《四世同堂》九七:“没事儿,没事儿,丫头片子,命硬!”
下道齐桓 : ◎ [talk about Prince Qi Huan in the period relatively close to the classical period] 近古述及齐桓公。齐桓公,春秋五霸之首
上称帝喾,下道 齐桓,中述
个中人家 : 妓院代称。 元 乔吉 《两世因缘》第一折:“老身 许氏 ,夫主姓 韩 ,是这 洛阳城 箇中人家。”
丫丫叉叉 : 枝丫杂乱交叉的样子。《西游记》第四回:“许多妖魔,都是些狼虫虎豹之类,丫丫叉叉,轮鎗舞剑,在那里跳鬭咆哮。”《西游记》第四十回:“又见那跳天搠地献果猿,丫丫叉叉带角鹿,呢呢痴痴看人獐。”
下流社会 : 旧谓社会中居于低级地位的阶层。 孙中山 《民族主义》第三讲:“当时 明朝 的遗老……便知道那些有知识阶级的靠不住,不能‘藏之名山,传之其人’。所以,要在下流社会中藏起来,便去结合那些会党。” 胡适 《百二十回本忠义水浒传序》三:“今日市上最
久名向知 : 一向闻名。《醒世恒言·李道人独步云门》:“ 李清 是久名向知的,顷刻便传遍了半个 青州 城,主顾人家都来吊探。”
个体经济 : ◎ [self-employed business;individual economy] 生产资料归个体所有,并且是以个体劳动为基础的小生产经济形式,它的特点是经营分散,规模小
|||
以生产资料私有制和个体劳动为
上栋下宇 : 《易·繫辞下》:“上古穴居而野处,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,上栋下宇,以待风雨,盖取诸大壮。”后用以指宫室的基本结构形式。《隋书·炀帝纪上》:“夫宫室之制本以便生。上栋下宇,足避风露;高臺广厦,岂曰适形。” 宋 袁文 《瓮牖闲评》卷六:“今人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