拔了萝卜地皮宽 : 比喻为了行事方便而把碍眼的事物去掉。也比喻为了扩展地盘而排挤别人。百了千当 : 了:了结;当:妥当;百、千:指一切事。比喻事事妥贴,有着落。不了而了 : 犹不了了之。不了不当 :
拔了萝卜地皮宽 : 比喻为了行事方便而把碍眼的事物去掉。也比喻为了扩展地盘而排挤别人。
百了千当 : 了:了结;当:妥当;百、千:指一切事。比喻事事妥贴,有着落。
不了而了 : 犹不了了之。
不了不当 : 犹言拖泥带水,没有了结。
不甚了了 : 甚:很;了了:明白。不很明白,不很懂。
草率了事 : 了:了结,结束。草率地把事情结束了。
草草了事 : 草草:形容草率、马虎;了:办完,结束。草率地把事情结束了。
吃不了兜着走 : 比喻受不了或担当不起。
大水冲了龙王庙 : 比喻本是自己人,因不相识而相互发生了冲突争端。
大水淹了龙王庙 : 龙王庙:管水之神的庙宇。比喻本是自己人,因不相识而互相之间发生了争端。
恩怨了了 : 了了:清清楚楚。对恩怨的界限分得十分清楚。指对有恩者报了恩,对有怨者报了怨。
敷衍了事 : 敷衍:做事不认真;了:完。指办事马马虎虎,只求应付过去就算完事。
狗肉上不了筵席 : 比喻素质太差,不能扶持上去。
归了包堆 : 所有的都包括在内,总共。
过了这个村,没这个店 : 比喻机会难得,机不可失。
好了疮疤忘了痛 : 比喻情况好转后就忘了过去的困难或失败的教训。
好心做了驴肝肺 : 俗语。指把好心当作坏意。
简单明了 : 简明扼要,一看就明白。
简截了当 : 指语言、文字简明,清楚,直截了当。
简切了当 : 指简单明白。
康了之中 : 康了:应试落第。属于落第者的行列。形容功名未成。
凉了半截 : 比喻非常失望。
了不相关 : 了:完全。完全不相干涉。指毫无关系。
了不相属 : 了:完全。完全不相干涉。指毫无关系。
了如观火 : 了:明白。形容看得非常清楚。
了不相干 : 了:完全。完全不相干涉。指毫无关系。
了了可见 : 了了:了然,清楚。清清楚楚,完全可以看得见。
了如指掌 : 了:明白;指掌:指着手掌。形容对事物了解得非常清楚,象把东西放在手掌里给人家看一样。
了然于心 : 了然:了解、明白。心里非常明白。
了无遽容 : 遽:恐慌。完全没有恐慌的表情。形容从容镇定。
了无所见 : 了:完全。完全不能看见。
了了解人意 : 了了:聪明,懂事。形容特别聪明懂事,善于体察领会别人的心思。
了无城府 : 城府:城市和官署,指难以揣度的心机。比喻胸怀坦荡,无所隐藏。
了然可见 : 了然:清楚。清清楚楚,完全可以看得见。
了然于中 : 了然:了解、明白。心里非常明白。
了无惧色 : 惧:害怕;色:神色。没有一点害怕的神色。
了然无闻 : 了然;完全。完全没有听见。
了然于怀 : 了然:了解,明白;怀:心怀。心里非常明白。
了无惧意 : 惧:害怕。没有一点害怕的神色。
了若指掌 : 了:明白;指掌:指着手掌。形容对事物了解得非常清楚,象把东西放在手掌里给人家看一样。
三门四户 : 各道门户。 元 岳伯川 《铁拐李》第二折:“便道 岳孔目 有个好浑家,三门四户不出,无人能勾得见。”
三舍人诗 : 指 唐 之 令狐楚 、 王涯 、 张仲素 三人的诗集。三人同为中书舍人,故称。 明 杨慎 《升庵诗话·令狐楚<塞上曲>》:“ 令狐楚 与 王涯 、 张仲素 同时为中书省舍人,其诗长於絶句,号‘三舍人诗’,同为一集。”
三师七僧 : 佛教语。佛徒授比丘具足戒,行三师七僧之制。三师指戒和尚、羯磨师和教授师。七僧指七名作证的和尚。也称为“三师七证”。参阅《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》卷上之三。《萨婆多毘尼毘婆沙》卷二:“受戒时须三师七僧。”
三风太守 : 清 吴绮 居官多风力,尚风节,饶风趣,时称“三风太守”。《清史稿·文苑传·吴绮》:“﹝ 綺 ﹞出知 湖州府 ,有吏能。人谓其多风力,尚风节,饶风趣,称为‘三风太守’。”
三班借职 : 宋 代武臣的最低职级。详“ 三班奉职 ”。 宋 梅尧臣 《碧云騢》:“﹝ 范仲尹 ﹞自中书録事出,合为供奉。 许公 怒 仲尹 刺探事令 仲淹 知,故祇与三班借职。” 宋 彭乘 《续墨客挥犀·被黜者受三班借职》:“ 石曼卿 登科,有人讼科
三班奉职 : 宋 时武职,分东、西、横三班。入仕者先为三班借职,转三班奉职,以次递迁,最高可至节度使。《宋史·太宗纪二》:“﹝ 淳化 二年﹞乙酉,置内殿崇班、左右侍禁,改殿前承旨为三班奉职。”《宋史·职官志九》:“武臣三班借职至节度使叙迁之制:三班借职,
三周说法 : 佛教谓法说周、譬喻周、因缘周。 清 龚自珍 《妙法莲华经四十二问》:“故 释迦 三周説法之中,一字一句,皆自名为妙法莲华法,此无可疑者。”
三鹿为犇 : 宋 刘攽 戏谑 王安石 之语。 宋 邵博 《闻见后录》卷三十:“ 王荆公 喜説字,至以成俗。 刘贡父 戏之曰:‘三鹿为麄,鹿不如牛;三牛为犇,牛不如鹿。’谓宜三牛为麄,三鹿为犇,若难于遽改,欲令各权发遣。 荆公 方解纵绳墨,不次用人,往
三岛十洲 : 泛指仙境。 元 范康 《竹叶舟》第二折:“你则説做官的金章紫綬,我则説出家的三岛十洲。” 明 冯惟敏 《粉蝶儿·咏焦山郭次甫五岳游囊六物》套曲:“见了些 雁荡 天台 , 碣石 、 龙门 ,三岛十洲。”参见“ 三岛 ”、“ 十洲 ”。
三足金鸡 : 传说中的神鸡。 扶桑 有玉鸡,玉鸡鸣则金鸡鸣,金鸡鸣则石鸡鸣,石鸡鸣而后天下之鸡皆鸣。见《神异经·东荒经》。 明 汤式 《一枝花·赠素蟾》套曲:“索强似负灵蓍九尾神龟,更压着叫 扶桑 三足金鸡。”
三班县丞 : 清 代一种可以优先补缺的县丞班次。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第一百回:“听説此刻单是一个三班县丞,捐起来,最便宜也要三百多两呢。”
三闾大夫 : 战国 楚 官名,掌 昭 、 屈 、 景 三姓贵族。 屈原 曾任此职。 汉 王逸 《离骚序》:“ 屈原 与 楚 同姓,仕於 怀王 为三閭大夫。” 南朝 宋 颜延之 《祭屈原文》:“敬祭故 楚 三閭大夫 屈君 之灵。”
三阳五会 : 中医术语。《史记·扁鹊仓公列传》:“ 扁鹊 乃使弟子 子阳 厉鍼砥石,以取外三阳五会。” 张守节 正义引《素问》:“手足各有三阴三阳:太阴、少阴、厥阴;太阳、少阳、阳明也。五会者,谓百会、胸会、听会、气会、臑会也。”
三十六天 : 道教称神仙居住的天界有欲界六天、色界十八天、无色界四天、四梵天、三清天、大罗天,共三十六重。见《云笈七籤》卷二一。《魏书·释老志》:“二仪之间有三十六天,中有三十六宫,宫有一主。”亦作“ 三十六界 ”。 清 龚自珍 《西郊落花歌》:“ 玉
三十六陂 : 地名。在今 江苏省 扬州市 。诗文中常用来指湖泊多。 宋 王安石 《题西太一宫壁》诗之一:“三十六陂流水,白头想见 江 南。” 宋 姜夔 《念奴娇》词:“三十六陂人未到,水佩风裳无数。” 清 吴伟业 《高邮道中》诗:“ 曹生 留画水
三十六苑 : 汉 代在北边、西边设养马场三十六所,号三十六苑。《三辅黄图·苑囿》:“三十六苑。《汉仪注》:‘太僕牧师诸苑三十六所,分布北边西边,以郎为苑监,宦官奴婢三万人,养马三十万疋’。”
三花聚顶 : 精为玉花,气为金花,神为九花。道家重修炼,以为炼精化气,炼气化神,炼神还虚,最后聚之于顶,可以万劫不侵。 明 张鼎思 《琅邪代醉编》卷三十:“三花聚顶,五气朝元,道家修养之法也。三花落则死矣。三花未落,乘兴来过,言有生之年,未死之日,犹有
三贤十圣 : 佛教语。《仁王经》所说大乘修证阶次中居于十信位与妙觉位之间者。三贤指虽得相似之解而未脱凡夫之性的住、行、向三位。十圣指已发大智而舍凡夫之性的十地菩萨。《仁王经·菩萨教化品》:“三贤十圣忍中行,唯佛一人能尽原。”《仁王经·菩萨教化品》:“三贤
三闾小玉 : 白芷的异名。 宋 陶穀 《清异录·药谱》:“三閭小玉,白芷。”
三从兄弟 : 同高祖所出的兄弟。《仪礼·丧服》“族昆弟” 唐 贾公彦 疏:“云族昆弟者,己之三从兄弟,皆名为族。”
三爵之罚 : 三杯酒的处罚。极言处罚之轻。 清 冯桂芬 《复应方伯论清丈第二书》:“罪止枷杖,若辈视如三爵之罚,且可代饮,毫不介怀。”
三个世界 : 指超级大国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。 邓小平 《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团长在联大特别会议上的发言》:“从国际关系的变化看,现在的世界实际上存在着互相联系又互相矛盾着的三个方面、三个世界。美国、苏联是第一世界。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和其他地区的发展中国
三大改造 : 指一九五六年基本完成的国家对农业、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。 邓小平 《对起草<关于建国以来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>的意见》:“三大改造完成以后,确实有一股势力、一股思潮是反社会主义的,是资产阶级性质的。”
三个面向 : 指教育要面向现代化,面向世界,面向未来。《人民日报》1984.5.6:“‘三个面向’要求我们在办学思想上摒弃一些旧的观念,在改革上进行一些新的探索,迈出新的步伐。”
三寸弱翰 : 指毛笔。 汉 扬雄 《答刘歆书》:“ 雄 常把三寸弱翰,齎油素四尺,以问其异语。”亦作“ 三寸弱管 ”。
三长善月 : 佛教谓农历正月、五月、九月为斋戒之月。于此三月尤须作善以要福。 宋 庄季裕 《鸡肋编》卷上:“寅、午、戌月,世人多斋素,谓之‘三长善月’。其事盖出於佛书。云大海之内,凡有四洲,中国与四夷特 南赡部 一洲耳。天帝之宫有一镜,能尽见世间人之所
三十六物 : 佛教称人身有三十六种不净之物,如毛、发、爪、齿、泪、液、唾、屎、溺等。《百喻经·为王负机喻》:“﹝凡夫﹞后为烦恼所惑,三十六物,髮毛爪齿屎尿不浄,不以为丑;三十六物,一时都捉,不生惭愧,至死不捨。” 唐 澄观 《<华严经>随疏演义钞》卷三
三阳五输 : 同“ 三阳五会 ”。
《韩诗外传》卷十:“ 扁鹊 入砥鍼厉石,取三阳五输。”
三十有室 : 谓男子三十岁娶妻。《礼记·内则》:“三十而有室,始理男事。”《孔丛子·论书》:“礼,丈夫三十而室。” 唐 白居易 《赠友》诗之五:“三十男有室,二十女有归。”
三支比量 : 古 印度 因明学的推理方法。因明法之宗、因、喻称三支。以因、喻论证宗,称比量。整个论证过程称三支比量。 章炳麟 《国故论衡·原名》:“辩説之道,先见其恉,次明其柢,取譬相成,物故可形,因明所谓宗、因、喻也。 印度 之辩,初宗,次因,次喻。(